歌手鄧紫棋(本名:鄧詩穎)在今年3月7日發布微博,宣布和合作多年的經紀公司“蜂鳥音樂”解約。本來歌手與經濟公司之間的分分合合實屬正常,而此次“鄧紫棋”與“蜂鳥音樂”的“分手”事件,卻鬧到了對簿公堂,在“知識產權圈”引起了不小的議論。想了解更多商標注冊知識,或是其他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,歡迎關注知春路知識產權免費查詢商標我們有問必答!
開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“鄧紫棋”和“蜂鳥音樂”之間的淵源,G.E.M.鄧紫棋(Gloria Tang Tsz-Kei),原名鄧詩穎,中國香港創作型女歌手。2008年7月10日16歲簽約蜂鳥音樂出道。同年10月16日發行首張EP《G.E.M.》,取得香港各大樂壇頒獎禮新人金獎。到19年分手,“鄧紫棋”與蜂鳥音樂的簽約時間長達11年。分手的原因我們暫且不談,只聊有意思的事兒。
事件的開端始于,“蜂鳥音樂”(即蜂鳥音樂有限公司)從2010年開始連續注冊了“G.E.M.”、“鄧紫棋”等11件商標,尤其是中文“鄧紫棋”三個字覆蓋了9、16、25、35、41等多個娛樂有關的重要類別。
“鄧紫棋”作為商標被正式注冊下來,商標的持有人為蜂鳥音樂,也就是說蜂鳥音樂對“鄧紫棋”這個商標在相關類別享有了專有權。此次“鄧紫棋”與蜂鳥音樂解約后,被告知在今后的演出活動中無法再使用“鄧紫棋”這個商標名稱,這無疑是對一個有影響力藝人的打擊,那解約后鄧詩穎是否還能使用“鄧紫棋”這個名字呢?
“鄧紫棋”作為歌手鄧詩穎的藝名,經過長期的使用和宣傳已經具備了廣泛的影響力,在歌迷或者普通消費者眼中,“鄧紫棋”等同于鄧詩穎,鄧詩穎也就是“鄧紫棋”,經過長期的使用,與人格產生了密不可分的依附性。一單無法使用“鄧紫棋”這個名字,歌手可能面臨的就是一落千丈,更嚴重的是作為創作型歌手,一單失去了“鄧紫棋”的藝名,就很有可能失去大量詞曲的作品版權,這將是無法估量的損失。我們知道作品自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,登記版權是只能用身份證上的真實姓名進行登記,當作者使用筆名、藝名等署名發表作品后,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署名即本人,或本人完成的作品,后期一旦出現侵權則很難維權。
那鄧詩穎是否還能繼續使用“鄧紫棋”呢,我認為是可以的,藝名、筆名同真實姓名一樣,與人格產生了較強的依附性,應當享有姓名權,藝名也并非公司授予,而是經過藝人影響力的長期發酵,而實現了增值,應當給予藝名和其產生的價值以姓名權的保護,而商標的作用則是為了指明商品的服務和來源,促使生產、經營者保證商品和服務質量,維護商標信譽,以保障消費者和生產、經營者的利益。而“鄧紫棋”作為藝人享有姓名權的藝名,在演出活動中多是為了表明身份的作用,與商標的作用并不沖突,且不說“蜂鳥音樂”注冊了“鄧紫棋”、“G.E.M.”等具有很強人格依附性的藝名作為商標,違反了《商標法》第三十二條是規定,侵犯了鄧詩穎的在先的姓名權,個人認為歌手鄧詩穎能夠繼續正常使用“鄧紫棋”的藝名參加商業活動。
目前,鄧紫棋已以侵犯在先權利在香港地區法院對蜂鳥音樂提起訴訟......
推薦閱讀: